似乎不該淌這個渾水, 畢竟不說話沒人當我是啞巴. QQ
======
這樣說對很多教過我的老師們很抱歉, 恕罪則個. 在念大學加研究所七年裡, 唯一讓我從不翹課且能開心進教室上課的只有大一國文, 可能也是外系老師裡我少數記得名字, 也打從心底喜歡的教授.
夏教授不點名也不考試, 只要交 (指定的) 小說的心得報告. 當時學校還有統一使用的教材, 教授顯然不是很滿意但還是依循指定教材來上課, 但依然言談有趣. 而因為國文課常排在早上前兩節, 加上不點名也不考試, 上學期可能大家還是新生的關係, 上課人數比較齊全一點, 後來感覺人是越來越少, 教授也不以為意. 印像有一次開始上課時才到四五個人 (冬天~) , 之後才陸陸續續進來到有十幾個人.
我的文言文程度普普, 看看古文觀止之類的還過得去, 詩經楚辭四書之類的, 只看原文的話, 只怕誤讀的地方會不少.
對我來說, 如果有需要的話, 看文言文不會排斥, 但很少會主動去接觸. 以我個人的認知來說, 文言文已經超脫語言學習的範籌, 而是 藝術 文學 之類的事情.
學文言文有沒有用? 有用啊, 就好像學 音樂 繪畫 一樣.
用不同的方式運用文字, 表達特有的意境 情緒 或美感, 需要經過一定的學習才能領略.
在我看來, 文言文 詩 小說 散文 等等, 就好像數學裡的 代數 幾何 統計 微積分 一樣. 高中數學也有面臨過類似的討論, 統計 微積分 要不要教, 要不要考.
而這類問題的 源頭/徵結 或許在於, 我們對教育的目標和想法是什麼?
我們不能不正視的問題是, 現在學生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 領域越來越廣泛. 若只看單一學科, [有可能] 覺得好像教的
東西越來越少. 但整體來看, 他們需要學習的量有變少, 壓力有變輕嗎?
我脫離學生很久了, 或許不是很瞭解現在學生的情況. 但就日常接觸到的訊息來看, 有些狀態和以往是一樣的. 不考的不會唸, 要學生唸的方法就是用考試.
就理想上來說, 教育應該是開啟一扇扇的門, 讓學生學習必要的知識及接觸各種不同的領域. 前者像必修, 後者像選修.
但是當各領域都認為自己領域是屬於 "必要的知識" 而非 "可能有興趣的領域" ,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必然產生排擠的效應.
如果把中文的學習, 只以實務化的角度去看, 就和學習外文一樣, 在於聽說讀寫, 那 詩 文言文 這些就自然成了被排擠的項目, 就好像數學的 微積分 統計 一樣.
我還記得在我小時候的年代 (小學的事都不太記得了, 以國中的情況來說), 許多被大人認為不重要的課 (聯考不考的課), 音樂 體育 美術 等等, 都被挪作自習或其他課程.
如果我們自己都以這樣 "實務性" 的角度來安排課程的話, 怎麼怪下一代也用這樣的角度來爭取他們認為應該學的範籌?
如果什麼都要學, 什麼都要用考試來鑑別學習能力, 又怎麼會有資源和時間可以尋找或學習考試以外的領域?
或許多留給學生們想像與思考的空間, 才能對於學習 文言文 音樂 繪畫 之類的產生興趣. 無法產生興趣的話, 怎麼學都只是填鴨式教育, 無法對人生有任何的助益.
我喜歡的詩句或古句, 絕大多數是在小說裡看到而吸收下來的 (所以往往只是片斷句子, 很少詩是會背整首的), 絕少是透過國高中課程而產生感動而記下的.
沒有一種食物裡的養份是其他食物不能取代的, 沒有一門學科能讓人在生命裡得到的助益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 或許有難易度之別或繞遠路的可能, 但人生多得是繞遠路才能領悟到的東西.
或許基於文化的傳承, 這是學習 "文言文" 或 "詩" 的一個原因. 畢竟如果和一般學外語一樣, 只要求聽說讀寫的話, 這些是屬於非實務的部份. 就好像國高中英文也不會拿莎士比亞或荷馬的作品來上課 (應該是吧? 我記得大一還是大二英文暑修 /咳 時, 是拿荷馬史詩上課的, 在公車上看到睡著.......)
然而如果希望這種文化傳承是有效的, 除了列在課綱裡, 還需要更有效的方法. 否則究竟有多少比例的人, 在日常生活之餘, 還會去 看古書 看詩 看小說 的?
簡單講, 我覺得在國高中課程裡, 文言 白話 詩 散文 小說 都應該有一定比例, 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文學的各個層面.
問題出在於教育理念, 什麼都教不是大問題, 而是什麼都考.
於是讓學生花太多精力在不擅長或缺乏興趣的領域上, 而無從挖掘出真正的興趣.
======
在看過許多正反兩方的意見裡, 固然反對 [文言文] 的一方對於文言文的批判不是過於實務角度, 就是缺乏邏輯的合理性. 但擁護 [文言文] 的一方, 也有不少立論奇怪之處.
在我看來, 既有 "為反對而反對" 的人, 也有 "為反對反對而反對" 的文.
例如說:
1. 不會文言文, 沒辦法學習古人書裡的智慧, 像孫子兵法.
個人覺得, 自己若對文言文有興趣, 讀原文是一種樂趣. 否則像這類需求, 大可以看別人解讀後的心得, 極可能比自己看懂再領悟來得更有效率且正確.
2. 不會文言文, 就看不懂詩.
我覺得 "看懂文言文" 和 "看懂詩" 並非有絕對的關聯, 詩很多其實也還蠻白話的, 有時看不懂是在於生活體驗上的差異, 或者是典故的引用, 或者是對於文字使用情境上的不熟悉.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有很文言文嗎?
難的或許是在瞭解這首詩創作的背景(典故), 才能體會這首詩的心境.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應該也蠻白話的, 只要知道 "琵琶" 指的是什麼就好. 這是生活體驗差異的問題.
當然白話與否, 每個人標準也不太一樣. 連金庸也因為被不少讀者反應, 而把整套小說改寫的更 "白話" 一點.
不過我是覺得, 熟悉 文言文 是有助於對詩的文字與意境的理解, 但不見得不熟悉文言文一定就有礙於讀詩的樂趣或情感.
3. 還有文章拿文字遊戲來舉例, 同樣的幾個字用不同方式排一排都可以說得通, 來說明文言文的優美和特色.
我只想說那個例子舉得很爛, 完全是個反例, 其他不想說了.
看了一些文章, 其實有些好奇. 這一些吹捧文言文好處的作者, 有多少會在日常生活裡會去看古文或讀詩的. 看他們的文字或所舉的例子, 看不太出來 "會文言文" 對他們寫文章的幫助 Q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