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A.I. 人工智慧 與 黎安娜之歌

A.I.這部電影刻劃了人類情感裡最深沉的部分,也帶出一些讓人思考的方向。

真的能透過 A.I. 學會什麼是愛嗎?

 機器人小男孩一開始的表現符合大部份人對小孩的期望,乖巧 貼心 等等正面的言語與行為,比較像是模擬人類對 "愛" 的想像來表達 "愛" 這件事。反而直到小男孩表達出吃醋的行為後,才讓人感覺到他是愛他母親的。

愛的本質是什麼?

這是有點弔詭的。如果小男孩自始至終都保持一樣正面的態度,會讓他像機器人。透過負面的行為反而讓他更像活生生的人。或者可以說,"愛" 的本質是不帶價值觀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把 "愛" 以正向的方式表達出來。

不過即使小男生開始比較像人類了,還是無法判斷說,這真的是愛嗎? 還是說這只是 A.I. 程式判斷而做出的行為?

如何判斷這是程式行為還是愛?

電影主題選擇用母子親情,而不是男女愛情,或許是在於親情更帶有一種天然的特性,尤其是在母親與孩子之間。小男孩的追尋之旅,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像是人類在成長中追尋與學習 "愛"。即使如此,我們還是無法判斷這是程式行為還是愛。

或者,說不定人類某天會需要承認,"愛" 也只是寫在染色體中的程式而已。

插曲,誰是獨一無二的?

在不認識時,我們靠著外表來認識其他人。隨著關係越來越緊密,開始互相馴服彼此而產生獨特性。對父母而言,自己的小孩永遠是獨一無二的,但在陌生人眼中,就像電影裡大量製造的機器人小男孩一樣。而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也是從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慢慢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平凡的地方。

如果機器人真的學會 "愛",那和人類的區別還剩下什麼?

這可能是許多科幻小說或電影喜歡探討的議題,不過我想這不是這部電影想要討論的。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想探討 "愛" 這件事。
人類為什麼會有愛? 什麼是愛? 愛的力量可以到什麼程度?

愛是一種最深沉的渴望與記憶,可以深刻到即使過了上千年後依然期待的記憶。


剛翻到這篇文章,看著文章引用的電影對白,回想電影情節,竟然又有一種炫然欲泣的感受。這篇文章寫得很好,比我高明太多了,不過沒看過電影前先不要看比較好。

"如果我跟小木偶一樣變成小男孩,就能回家嗎?"  
看完電影再回頭看到這對白,這是多麼令人心碎的一句話。



黎安娜之歌

A.I. 給我的深沉感受,讓我聯想到這個短篇科幻小說。

這個短篇出自於王溢嘉先生翻譯的科幻小說選裡面的最後一篇。
這本科幻小說選是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印象中小時候家裡就有,從高中起開始已經看了幾十遍了。每個短篇都很有深度,不管是科幻性或故事性都很夠,譯者的文筆也相當好,每篇的風格也都相當不同,整本讀起來相當豐富有趣,也有很多感性的情節或讓人思考的地方。

然而年輕時,卻不太喜歡最後這一篇 "黎安娜之歌",覺得又長又缺乏劇情起伏,也沒什麼科幻的成份,看起來很悶。

一直到念研究所後,慢慢開始看出這篇有意思的地方。
工作後慢慢又多看了幾次,越來越感受到這篇深沉動人的地方。

人與人之間即使關係再親密, 畢竟還是無法心靈相通,因而還是會有所隔閡。
一種類似水蛭且缺乏生命意識的生物,卻能讓信奉者完全屏除隔閡感受到彼此的愛,因而形成一種看似慢性自殺行為的特殊宗教。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把愛分隔開了,也讓人疏離了。

這篇深沉的地方在於,人在於面對這種先天限制的隔閡上,是多麼無能為力。你無法讓你愛的人知道你有多愛對方,也無法確實感受到愛你的人究竟有多愛你。人們只能透過外在的言語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愛,這是多麼間接又難以區隔真假的方式啊。


沒有留言: